一、生涯与人生 人的生命有两个端点:出生与死亡,生涯就是使我们的人生更富有意义。生涯简单地讲就是过一辈子,美国学者舒伯(Donald Super)认为:生涯就是终其一生,不同时期不同角色的组合。舒伯认为人的职业发展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五个阶段: 1.成长阶段(从出生至14岁)。这一阶段主要根据儿童自我概念形成的特点,发展儿童的自我形象,发展他们对工作意义的认识以及对工作的正确态度。分为幻想期、兴趣期、能力期。幻想期为(4至10岁),以“需要”为主要因素,在幻想中的角色扮演起着重要作用;兴趣期(11至12岁),对某一职业的兴趣是个体抱负和活动的主要决定因素;能力期(13至14岁),以“能力”为主要因素,个体能力逐渐成为儿童活动的推动力。 2.探索阶段(15至24岁)。这一阶段青少年通过学校生活和社会实践,对自我能力及角色、职业进行探索。这个阶段可划分为试探期、过渡期和承诺期三个时期。试探期(15至17岁)考虑需要、兴趣、能力和机会,可能会做暂时决定,并在幻想、讨论、学业和工作中尝试;过渡期(18至21岁),开始就业或进行专业训练,更重视现实,并力图实现自我观念,将一般性职业选择变为特定的选择;承诺期(22至24岁),青年进行生涯初步确定并验证其成为长期职业的可能性,如果不合适则重复各时期进行调整。 3.建立阶段(25至44岁)。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根据人们的职业实践,协助进行自我与职业的统合,促进职业的稳定,即通过调整、稳固并力求上进。大致分为两个时期:承诺稳定期(25至30岁),个体开始寻找安定的工作,如果工作不满意则力求调整;建立期(31至44岁),个体致力于工作上的稳固,大部分人处于富有创造性的时期。 4.维持阶段(45岁至65岁)。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帮助人们维持现有的成就和地位。 5.衰退阶段(65岁以上)。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根据个体心理与生理机能的日益衰老,逐渐离开工作岗位,协助个体发展新的角色,寻求新的生活方式替代和满足个人发展的需求。 一方面,从生涯发展的角度看,个人的职业兴趣、职业认识和职业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化,人的职业心理会发生不断变化,儿童时代的梦想、高中时的理想、大学时代的专业都未必决定个体的职业,职业流动变得更加宽松自由,成本降低,生涯发展成为现实可能。 美国劳工部的21世纪就业技能调查委员会研究认为:21世纪美国就业人员应具备三大基础和五项能力。 三大基础: 1) 能力基础。有较高的读、写、算、听、说能力。 2)思维基础。能进行创造性思维,有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想象、学习和推理的能力。 3)素质基础。有责任心和进取心,为人诚实正直,能自律。 五项能力分别为资源统筹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系统运算能力、综合利用多种科技手段进行工作的能力。 二、个人奋斗与生涯规划 所谓生涯规划即是指个人在生涯发展历程中,对个人各种特质或职业与教育环境资料进行生涯探索,掌握环境资源,以逐渐发展个人的生涯认同,并建立生涯目标;在面对各种生涯选择事件时,针对各种生涯资料和机会进行生涯评估,以形成生涯选择或生涯决定;进而以择其所爱、爱其选择的心情,投注其生涯选择,承负生涯角色,以获致生涯适应与自我实现。 生涯规划包括两个层次的问题:一个是生涯角色间和生涯形态的规划;另一个是生涯角色内和生涯目标的问题。第一个层次的生涯形态问题,是在时间和空间的向度下,如何来组合各种角色;第二个层次的生涯目标问题,是在各个角色中,要追求哪些职务或实现哪些目标。生涯规划的这两个问题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通过对这两个层次问题的思考和规划,能够寻求满足我们的生涯需求、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的途径。 (一)利特尔的个人计划研究 利特尔(Little,1989;Palys & Little,1983)把个人计划定义为意欲实现个人目标的一系列的个人相关活动。个人计划可以包括从日常生活琐事如“洗衣服”,到终身信念如“解放我的人民”的范围。在任何时候个人都可能与或多或少的个人计划有关。根据利特尔的观点,“对选择处理人们怎样在复杂生活中混日子这个重大问题的人格心理学家来说,个人计划是分析的自然单元。”(1989,p.15) 如何评价个人计划?利特尔认为可运用个人计划分析(personal projects analysis,简称PPA)方法。这种方法的第一步是列出某人的个人计划,因而这种方法首要的是自我报告。被试自由地列出任何自己认为有关的个人计划,多少由自己的喜好而定。个人计划的样例如表11-1所示。典型情况是被试列出大约15个计划。紧接着让被试按很多维度评价这些计划,这些维度包括重要性、愉悦性、困难程度、进展情况、积极影响、消极影响。目的是获得与每个人个计划相联系的意义、结构、压力、效能等相关信息,以及作为一个整体的个人计划系统:这些计划是值得的,还是毫无价值的?这些计划是有组织的,还是毫无秩序的?这些计划的要求超过了人应付它们的能力范围吗?被试体验到与这些个人计划相关的进步,还想继续它们吗? PPA方法给予个体很大的余地根据自己的感知和经验做出反应,它也是很灵活的,因为研究者可以根据被试对个人计划的评价加上特别感兴趣的维度(如重要性、困难程度、成就可能性)。另外,询问被试这样的问题,如每个计划是否促进其他计划,与其他计划相冲突或其他计划无关。个体的个人计划总体(按维度划分的计划等级)可根据其内容、各维度的总分和结构来分析。例如,利特尔认为,尽管个人计划可以按等级排列,但最好理解是格状结构。换言之,个人计划除按等级阶梯方式组织外,它还有多重的相互联系。每个个人计划可能与其他计划之间有多重联系,而且作为一个计划,其存在也有多重原因,也有多种方法去实现。对个人计划交叉影响等级的分析,即是否它促进其他计划、与其他计划相冲突的或与其他计划无关,使我们在系统中体会到一种整体上的冲突感而不是和谐感。总之,个人计划被看成是一个系统而不是孤立的单元。 表11-1 大学生PPA第一阶段的个人计划样例
完成我的论文 为精神生活留出一些时间 看多伦多占底特律队 结交新朋友 发展出一种生活哲学 结交更多动脑筋的朋友 喝点酒 更关心我的弟弟 减掉15磅 照料病危的婶婶 让指甲长长 从圣诞节的疲惫中恢复过来 写GRE 理解父母 |
来源:D.Little 1989,p18 这样的分析有何含义?利特尔指出,生活满意度报告与计划等级之间的关系在压力方面低,在积极结果和控制方面高。根据他的观点,对生活的满意和不满意集中体现在与个人计划有关的压力和效能领域。在人们相信自己的计划可能会成功实现的程度上,计划结果是对生活满意度和沮丧情感的唯一最好的预测指标。 (二)埃蒙斯的个人奋斗研究 埃蒙斯(Emmons,1989a,1989b)把个人奋斗(personal strivings)定义为追求目标的一贯模式,目标追求代表个体通常尽力要做的事。个人奋斗指一个人希望在不同情境下实现的目标的典型类型。个人奋斗的例子有“使有吸引力的人注意我”,“得到尽可能多的快乐”,“为别人提供竭尽所能的帮助”和“避开任何可能的争吵”。在此重要的是指出个人奋斗既包括要尽力获得或经历的事又包括要尽力避免的事。个人奋斗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并且,个体之间生活由积极奋斗或消极奋斗构成的程度是不同的。 怎样评价奋斗?这种评价包括4个步骤。 第一步,让被试列出所有的个人奋斗,其定义为“在日常行为中你一般或特别试图去做的事情”,并提供积极的消极的奋斗的例证。个体列出的个人奋斗的数量不同,范围从10到40多个不等,平均大约16个。 第二步,让试写出成功实现他们的每一种奋斗的具体方法。根据前面论述的框架,它们是实现目标的计划。如对个人奋斗“花更多时间放松自己”,可能涉及诸如锻炼、请朋友聚会、喝酒等活动。被试平均列出4种实现各种个人奋斗的方法。 第三步,让被试选出15种奋斗,按一些维度来评价它们,这些维度有效价(积极或消极的价值)、矛盾情绪(对成功行动有多少不愉快)、重要性、成功的可能性、清晰性和难度。对所给维度进行因素分析后,显示出三个因素:奋斗的程度(价值、重要性、承诺)、成功(过去的成就和成功的可能性)和容易度(机会和低水平难度等)。有趣的是这和预期——价值模型十分吻合。 第四步,被试将每一奋斗与其他奋斗就问题进行比较:这一奋斗的实现对别的奋斗是有益、还是有害(或完全没有影响)。这有一个15×15的矩阵以确定奋斗之间是相互促进还是相互冲突的。这一矩阵的有趣的方面是奋斗之间的关系是不可逆的,即这一奋斗能促进另一个,但反过来却不行。如“得到好分数”可能有助于“毕业”,但反过来却不行。通常这种差别是因为某一个人奋斗在等级序列上高于另一个人奋斗,但也可能是因为与其他个人奋斗之间不同的联系所致。对每一个体而言,个人结构系统中所用的工具或所面临的冲突的量是可以计算的。 三、大学生的生涯规划 生涯规划不仅指单一的人生目标的确立,也不仅仅是单一的生活事件,而是面临着许多生涯角色、生活目标的选择与建立,面临着一系列认知活动与行动的历程。 (一)大学生生涯规划模式 尽管每个人的生涯规划有其独特性,在对生涯的规划中,人们大体上是从“自己的特质”、“教育与职业资料”、“自己与环境的关系”三个方面来进行着自己生涯目标的规划。就发展历程的观点而言,大学生正处于生涯探索期和生涯建立期的关键阶段,面临着许多关乎未来发展的重大抉择,如学业、职业、人生价值、婚姻等。因此,大学生的生涯规划主要是要透过生涯探索的历程,增长生涯认知,并逐渐认请其生涯发展方向,以完成具体的生涯计划和准备。 (二)大学生的生涯定向 对大学生而言,生涯设计与定向关乎着其今后的发展方向,也决定着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与学习的重点。生涯不确定的大学生经常会出现焦虑、目标与兴趣模糊不定、缺乏求学动机,学生角色投注不足、学业成绩偏低等现象,进而不能适应今后的发展。但大量的研究发现,大学生中缺乏生涯规划与定向的情形较为普遍和严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并不能自觉地确立自己的生涯发展方向, 心理学家Marcia(1980)从自我认定的角度,依据面对的选择危机和专注定向,将青年的自我认定归纳为四种不同的形态,就生涯认定向角度而言,四种自我认定形态分别为: 1、自我定向者(Identity Achievement-IA),即在经历抉择危机之后,逐渐确定其生涯方向或职业目标。 2、提早定向者(Foreclosure-F)本身未曾面对抉择危机,但在生涯方向或职业目标上,已接受父母或他人的安排而定型。 3、延迟未定者(Moratorium-M)面对个人的抉择危机,正在寻求定向。 4、茫然失措者(Identity Diffusion-ID)面临抉择危机,因生涯方向或职业目标模糊不定,而感到焦虑,甚至逃避抉择。 其中,提早定向者(F),在社会的限制和父母的保护之下,面对生涯抉择之际不致产生过高的焦虑,但在从事生涯准备或课程学习方面,能避免听天由命、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的状态;延迟未定者(M)和茫然失措者(ID)在面临生涯抉择之际,由于缺乏目标定向,可能会产生焦虑、不安等不良心理,不利于其课程学习和学校适应。 Marcia的研究结果说明,生涯确定是青年期主要而关键的发展任务之一;生涯决定的明确与否不但可能阻碍个人长期的发展,更影响其当前的生活调适。 (三)大学生生涯规划的目标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人生的要求是什么?尽管每个人对此看法不一,但大都在寻求个人需求的满足,以达到安身立命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大学生而言,进行合理的生涯规划,对其内在需要的满足及其人生价值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当然,大学生在进行生涯规划时,应进行一系列的理性的、系统性地思考,明确自己的生活目标,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措施去实现目标。 根据大学生的生涯规划模式,大学生的生涯发展目标可归纳为以下十项: 1.生涯自主与责任意识; 2.系统性地自我探索; 3.发展暂定生涯目标; 4.以暂定生涯目标为主的生涯探索; 5.收集生涯资料的主动性; 6.整台个人特质与教育职业的关系; 7.从环境资源检视暂定生涯目标的可行性; 8.生涯决策知能; 9.形成在学期间的短期目标; 10.增进生涯计划与问题解决能力。 大学生的生涯并不是一个单一的静态事件,而是一系列的动态历程。生涯目标并不是一次成型的,而是不断发展的。随着大学生身心的发展,大学生应不断形成数个暂定的长期生涯目标,以不断探究生涯的意义,并为寻求生涯意义而努力。 |